-
人民日报:林海雪原深处的中国奇迹【提要】 春节期间,本报记者来到俄罗斯最南端与蒙古国接壤的图瓦共和国,走访了在当地投资建矿的中资企业龙兴公司。龙兴公司董事长林瑞腾告诉记者,该矿已探明储量为160万吨,其中包括铅、锌、铜等多种矿物原料,是高品位铅锌多金属矿。 “你们是一群真正的勇士,在图瓦的土地上创造着奇迹!”这是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主席卡拉奥尔在会见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官员和龙兴公司负责人时发出的由衷赞叹。春节期间,本报记者来到俄罗斯最南端与蒙古国接壤的图瓦共和国,走访了在当地投资建矿的中资企业龙兴公司。 图瓦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最落后的联邦主体之一,迄今未通铁路,80%的经济来源依靠联邦财政补贴。俄罗斯龙兴公司由中国福建紫金矿业集团和黑龙江龙兴国际资源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投资,是当地唯一,也是在俄最偏远的中资企业。2006年,龙兴公司购得图瓦塔什特克多金属矿,并获全部勘探和开采权。这个项目也是2007年俄罗斯“中国...2013/02/25
-
国土资源报:就矿找矿提升找矿效益 紫金矿业成就四亿变千亿本报讯(记者于德福 )2012年,积极投身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紫金矿业,向人们提交了一张出色答卷:全年矿产勘查投资4.5亿元,共新增矿产资源储量黄金61吨、铜41万吨、铅锌205万吨、钼1.7万吨、钨16万吨、铁矿石119万吨,新增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达到1002亿元。 “去年的实践再次证实,就矿找矿是实现找矿快速突破、实现勘查投入高效产出的有效途径。”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说,在多元化资源战略中,自己投资加大既有矿山深部和外围“矿下找矿、矿外找矿”工作的力度,始终是企业风险勘探的重中之重。 作为国际知名的矿业集团,紫金矿业发展壮大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就矿找矿典型案例集成。从最初紫金山金矿由一个小型矿床发展成为世界级超大型金矿,到贵州贞丰水银洞金矿将成为高品位微细浸染型难选冶特大型金矿,均是在既有矿山深部和外围通过补充勘探实现的。到目前,紫金矿业所掌控的资源,60%以上是为就矿找矿的成果。 陈景河...2013/02/24
-
【闽西日报】被你吸引——写给紫金山国家矿山公园被你吸引,心中总是蜜意柔情; 感受你呼吸,梦里全是你的气息。 你是春天那片新叶,牵动大地敏感的神经; 你是秋天那缕相思,带来温馨无限的记忆。 被你吸引,胸中总是涌动激情; 感受你呼吸,生命刻下爱的奇迹。 你是泪水汇聚的誓言,化作山高水长的缠绵; 你是热望凝聚的约定,永续天地人和的美丽。 金山银水绿色听得见, 百草多情爱河荡漾诗情画意; 青山绿水希望看得见, 百鸟欢歌心田蓬勃无限生机。 就这样被你吸引。2012/02/13
-
紫金矿业今年五度收购矿山资源《中国证券报》(2007 年 8 月 14 日报道)中国第二大金矿——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899.HK)近日公告,以1.06亿元的价格向西部矿业(601168)出售联营公司西藏玉龙铜业17%的权益;同时,紫金将以6000万元的价格,收购西部矿业控股股东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黑龙江多宝山铜业20%的权益。 该收购协议完成后,紫金矿业将拥有多宝山铜业51%的权益,而多宝山铜业将成为公司之控股子公司;出售西藏玉龙17%权益后,紫金矿业在西藏玉龙的权益将由原来的39%减至22%。紫金矿业表示,本次交易可提高多宝山铜业的权益占有率,有利于多宝山及玉龙铜矿的开发进度。 这已经是今年以来紫金矿业第5次收购海内外矿产资源。分析人士认为,该公司未来收购步伐或将放缓,集中资源做好已收购资源的后续开发。 高收益支撑大手笔收购 从去年以来,紫金...2007/08/16
-
厦大经济学院暑期实践队在岩活动《闽西日报》(2007-7-26报道)7月11至13日,厦门大学财政系暑期社会实践队到我市开展暑期实践活动。实践队的主要内容是:我们眼中的国企改革——对国企及其相关产业的现状进行调查考察。此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对国有企业的发展现状和改革成效等具体情况有一定了解,对当地经济状况能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将调研成果展示给全校同学。 活动期间,大学生走访了市财政局等单位,了解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发展情况。队员们还深入龙净集团、上杭紫金矿业集团等进行参观调查。龙净集团决策流程的完善和良好的市场服务意识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上杭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访谈,队员们认识到紫金矿业集团今天的成就与其积极创新的精神及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是分不开的。通过实践活动,实践队成员对国企的改革与发展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007/07/30
-
环球企业家:2006推动中国商业国际化25人(节选)新浪网(《环球企业家》杂志)他们是这个时代的表情。回顾2006年,无论是政府官员、企业家还是职业经理人,他们的勇气、冒险、得意和失落构成了中国商业史上纷繁而丰富的图景,他们是行进中的中国的参与者,也是崛起中的中国的见证者。 他们也足以引发这样的好奇:中国的商业推动力量究竟是由多数人扮演的,还是取决于个别的几个人?他们在掌权和不掌权时是怎样左右中国商业的命运的? 难以想象,假如周小川决心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不变,中美关系会是另一番怎样的面貌;如果胡茂元整合双龙和罗孚失败了呢,上汽会不会推迟自主品牌汽车的诞生?李焜耀,如果在收购西门子移动之前,有人向他发出噩运的警示,他是不是就能避免今天的难堪局面? 这可能是一个难以有最佳答案的伪问题。但就这份最终的“2006推动中国商业国际化25人”的名单而言,我们无意于夸大和粉饰他们的个人影响力。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在其背后活跃的机构、公司或民众的代言人,...2007/03/28